痔瘡的分類一般按痔瘡的發(fā)生部位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是以齒狀線為界來分的(齒狀線為直腸粘膜與肛門皮膚交接處相互連接而成的一條交錯不齊如鋸齒狀的線)。
1、內痔發(fā)生在齒線上,表面覆蓋粘膜,平常不能看見,大便時可脫出肛門,也可不脫出肛門,脫出時可自行還納,但常伴有便血。
2、外痔是由痔外靜脈叢形成,在齒線下,表面覆蓋皮膚,可以看見,不能送回肛門,不常出血,外痔病人多伴有內痔。
3、混合痔則在齒狀線附近,具有內痔、外痔兩種特性。
臨床上一般按內痔發(fā)展的輕重程度分為三期。
Ⅰ期內痔:病理表現為痔內靜脈曲張,靜脈增多,擴張變粗,在直腸粘膜下突起,質軟,色紅,內有曲張靜脈的毛細血管團和結締組織。癥狀可見,因糞便刺激,粘膜粗糙不平,有時糜爛,排糞時可便鮮血。該期出血較多,不疼痛,不脫出。
Ⅱ期內痔:病理表現為靜脈曲張擴大,粘膜變厚,紫紅色。癥狀可見,排便時常受糞便推動,痔塊由肌層分離,向下移動,排便時痔核脫出肛門外,排便后可因括約肌收縮而自然還納肛門內。該期出血較Ⅰ期內痔少,如有感染,則有肛門疼痛、里急后重感。
Ⅲ期內痔:病理表現為:結締組織增生,粘膜變硬、變厚,紅紫色。癥狀可見,脫出后不能自行回復,須用手還納或休息后還納肛門內。用力、咳嗽、行走、下蹲、負重時都可使痔核脫出肛門外,出血少,易發(fā)炎,疼痛。若脫出日久不能及時還納,可致血流受阻,回流不暢,痔核腫脹疼痛,內有血栓形成,進而表面潰爛,形成嵌頓。
外痔臨床上分為:血栓外痔、靜脈曲張性外痔、炎性外痔及結締組織性外痔四種。
1、血栓性外痔:多數是由于用力排便,大便干結,咳嗽等劇烈活動,使肛門緣靜脈破裂,血液外滲到結締組織內,成為血腫,在肛門部皮下淤積形成一個隆起的小血腫,并突然發(fā)病,疼痛劇烈,墜脹不適,肛門緣皮下可能摸到硬而滑的瘀血塊,可一個,也可幾個。未感染者可在4~5周內自愈,感染即可形成肛門周圍膿腫。
2、靜脈曲張性外痔:肛門緣隆起的成橢圓形或長形,觸之柔軟,無疼痛,大便用力時,可見肛門緣有暗紫色腫塊,排便或休息后腫塊體積可縮小。
3、炎性外痔:是由于肛門皺襞發(fā)生炎性水腫,疼痛、腫脹、發(fā)紅、發(fā)熱。多數因肛門摩擦受損,感染細菌而發(fā)病。
4、結締組織外痔:是由肛門緣皮膚皺襞變大,結締組織增生,形成的皮贅,多見于炎性外痔后,或由于硬糞便致使肛門損傷,感染、水腫炎癥消散后,皺襞不能復原,如此反復,或由于肛門分泌物增加等均可導致此類外痔。該類痔瘡的特點是平常無任何癥狀,只有排便后不易擦凈,使肛門有潮濕、瘙癢等刺激感。
臨床表現:
1、便血,時時發(fā)作,感覺有東西脫出肛門外,或肛門外腫痛,分泌物增加,經常污染內褲,即大致認為患了痔瘡便時出血 是內痔的常見癥狀,呈鮮紅色、無痛,出血量一般不多,有時較多,呈噴射狀,日久可造成嚴重貧血。
2、痔塊脫出、內痔第二、三期即可脫出肛門外,由自行回復變?yōu)楸仨氂檬滞苹馗亻T內,否則容易嵌頓,壞死。
3、疼痛 單純內痔無疼痛。當內痔粘膜糜爛、水腫、繼發(fā)感染可有疼痛,如發(fā)生嵌頓絞窄,壞死感染,可有劇痛。
4、瘙癢 直腸粘膜因痔脫出,刺激分泌物增多,括約肌松弛,分泌物外流,使肛周皮膚瘙癢,甚至發(fā)生皮膚濕疹。
